•Monday, March 07, 2011

上回看话剧,竟是 2007 年的《暗恋桃花源》。
我一直都觉本地中文话剧和英文话剧,有着天壤之别。
英语剧角本可轻佻诙谐搞笑,中文剧题材却似乎太过沉重,感觉文化包袱太多。
如近几年来的中文音乐剧《雨季》、《天冷就回来》也过于理想化,讲述的不外是年轻人面临的人生抉择。
反观本地英语剧种却较为丰富,剧本涉及较多元化,包罗万有。
《Emily of Emerald Hill》虽是独角戏,演员在舞台上偶尔跳脱出角色,与现场观众交流,甚至调侃观众。
好像还未见过中文剧如此与观众打成一片。
应该说英语系的创作人较为天马行空,创意十足?
还是中文系的创作人过于严肃内敛,想要表达的思想太多?
这是很有趣的想象。
就如本地中英文报章,我虽属于传统中文源流,但不得不承认,英文报要比中文报好看。
且不说中文报和英文报报道角度不同,中文报相对也较集中华人社群新闻。
英语报无论是题材挖掘,还是标题设定,都要比中文报新鲜有创意。
是两者受教育思维不同,还是中文源流的人较传统,比较“玩不起”?
我不是专家,只是仅仅提出我的拙见。
得尔
1 comments:
同感,感觉中文剧给自己加上了很大的包袱,一直无法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