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7, 2007

没想到周末滨海艺术中心的《暗恋桃花源》,却比想象中好看。
悲喜交融,热闹非凡。
这类舞台表演,我喜欢最后的谢幕。
所有表演者齐聚舞台,在一片如雷掌声中,向观众致敬。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虽不太会欣赏舞台剧,但却了解其中的付出和眼泪。
老掉牙的故事,当年陪朋友参加《黄城夜韵》遴选,结果自己莫名其妙当选。
三个月排练,学习发声、走台步。每天摸黑回家,课堂上打瞌睡,成为例行公事。
累,却觉得充实。
最后一场演出谢幕,灯光打在身上,心中涌现万般不舍,心里就像是被淘空了一样。
就这样,一切都结束了。
那种空空荡荡的感觉维持了好一阵子。
谢幕之后,其实才是真正的开始。
得尔
5 comments:
我也去看了《暗恋桃花源》,实在值回票价!
我以前在学校也参演过舞台剧,演出之后有一种烟火绽放后的落寞,很不好受。但一群人为一样东西共同付出的过程,是我至今仍然非常怀念演戏的原因。
看了演出,也觉得心里空荡荡。
尽管一再听到人们说喜欢,但我还是无法改变失落的心情。
也许,我若把它当作全新的剧,就不会失望了。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是个很好的剧本。古今、悲喜交错,更衬托出“岁月不留情,造化弄人"等的信息,引人深思。
但经过重新包装后,这部剧和十多年前相比,真的大不同。有几场戏,太啰嗦了。有的搞笑片断,不仅不好笑,也感觉根本没有必要。原本很精简生动的对白,变得拖泥带水,把无聊当有趣。
桃花源原本是为了衬托主题,却喧宾夺主。
有人说,经历大喜之后,更能深刻感受故事要带出的大悲。但我担心,观众只记得笑,忘了思考。
回答你之前的提问: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认识,也不知道"得尔"是否你的真名。
你在另一则留言中说,你也认识余老师,而且看到你网站其中一个link是19SC,猜想你大我两届吧。
我是属于第21届,没参加学生理事会,但曾参加黄城夜韵,是幕后工作者,你未必认识。
至于《暗恋桃花源》演出当天我们是否擦肩而过,我看的是星期五晚上那场,你呢?
反正能在网络上认识,也是一种缘份。也许以后可以相约看戏剧演出?
樓上朋友的“喧賓奪主”評語不無道理,但我基本上對這次的改編還是贊同的。其實,“桃花源”本就是貫穿全劇的“主題”,而這個“主題”似乎是緊扣著政治与歷史的 - 外省人因“家變”離開大陸,逃難來到了“寶島”臺灣。
我本來也對加入閩南語部分有所保留,但這個做法的確加深了此劇与臺灣時局的對應。(“江太太”的客家口音當然也是 - 雖然稍顯不自然。)賴聲川的用意是明顯的,而對比今天臺灣本省政客肆無忌憚地煽動族群對立,則更叫人心痛不已(所謂“2·28”事件的炒作就是最糟糕的例子)。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人。
我看的是星期六晚上那一场。
你们好像都很在行哦,我不是个懂戏的人。我想,我喜欢的剧种,是那种雅俗共赏,从平凡中见到一点点哲理就好的剧本。如果刻意做的太文艺,太艺术,我反而不喜欢。
《暗恋桃花源》的两出戏,看似相对,其实相似,两者最后都好像回到了原点。我喜欢这样的铺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