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身为家中大姐,母亲很早就得辍学帮补家计,虽然书念得不多,但总算还识得几个字。
我最喜欢听她讲述当年种族暴乱中,如何被马来邻居庇护,在乡村生活,又如何躲过老虎袭击。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动荡却又充满人情味的年代。
同样以父母亲故事为出发,朱亮亮的《追虹》被誉为新加坡版的《大江大海》。
其实之前在书局看到此书,并未多加留意,对于此书的排版,我也觉得字体大了些。
读毕此书,却更加深对那个年代的憧憬。
作者写来没有煽情,只是平实将一个时代四代人的颠沛流离,娓娓道出。
当年的知识分子,感觉要比现代人要有血有肉多了,为了理想,灯蛾扑火。
同样的例子,多不胜数,馨竹难书。
诚如作者所言,你或许会觉得他们愚忠愚孝,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或许真的是时势造英雄。
我们养尊处优太久,早已忘记一些本能。
你知道父辈母辈那一代的故事吗?
或许,那会比电视上演的悲欢离合,更为写实动人。
得尔
2 comments:
你妈的年代和我一样吧!她也经历了马共时期,戒严,513,还在森林里吃过木薯度日。只是你妈在南马,我妈在北马。
那一百年代太遥远了。新加坡年轻人和台湾年轻人有不一样的历史包袱,对新中国的认识也截然不同。
很多六五以后的新加坡人,我想,向往的是过去单纯的年代,象德光岛般的。那年代日子也苦,没有今天的繁华,
但也充满快乐与希望。
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