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e-er
•Thursday, December 10, 2015
制作新谣纪录片《我们唱着的歌》是民间发起活动,和政府带动的官方运动相比,多了感情,少了说教。就如当初新谣创作的动机,也纯粹是几个爱唱爱写的年轻人从校园开始的风气。《我们唱着的歌》访问片断中,巫启贤就说,当年在校园,那些说英语的同学就曾问过他们,为何他们这群“华文源流学生”能形成一股趋势,在校园写出这样好听的歌。

这点,我觉得所谓的“华文源流学生”,和所谓“吃马铃薯”的岛国人,两方的思想是很不相同的。或许较受中华文化熏陶,我觉得前者表达情感方面虽含蓄,但却深情澎湃,着重的是群组,往往不问个人回报。后者则以个人主义出发,着重自身自由。像是当初南洋大学这样传统中文大学的创办,就是通过民间力量,一砖一瓦这样建设起来。据说当时除了有钱华社资助,许多建设基金,都是由低下层老百姓热心捐助的,当中就包括了苦力和妓女。因为他们相信惟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

那天同学聚会,有些朋友的小孩明年进入中学,大家讨论各所中学的利弊,有一点大家都同意的就是人文教育及其重要。因此有些学校虽然普遍成绩优越,但大家都觉得在道德教育方面太着重个人表现,忽略了品德的发展。而所谓较中文源流的学府,反而更深得他们的心。仔细想想,这不是不无道理的。如果大家留意新闻,会发现这几年发生的社会案件,很多犯案者都是高教育的专业人士。就算一个人再聪明,如果心中没有一把尺去衡量对错,很多时候就会身陷囹圄。

之前全国肾脏基金会的杜莱士是如此,后来的明义法师亦是如此,最近的康希更是如此,如果翻查他们资料,你会发现他们都出自本地某著名学府。这座学府或许在课业方面傲视群芳,但或许因为如此,对于道德理念,疏于教育。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偏向传统中文校风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个个品格高尚,来自洋派学府的学生也未必个个行差踏错,但无可否认,在某一程度上,两者的价值观各有所异。

你是否记得当年的校训?我记得。小学为“礼、义、廉、耻”,中学为“立德立功,化愚化顽”。




得尔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Thursday, December 10, 2015 and is filed under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3 comments:

On 22/12/15 6:20 PM , Setetes said...

哈,我小学的校训也是礼义廉耻!

 
On 22/12/15 6:20 PM , Setetes said...

哈,我小学的校训也是礼义廉耻!

 
On 23/12/15 9:58 AM , de-er said...

呵呵,难道你也是 XX 小学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