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e-er
•Thursday, December 03, 2015

说老实话,本地新谣纪录片《我们唱着的歌》不是不无缺点,但或许导演及团队以最原始的情感去纪录剪接本片,因此瑕不掩瑜,我个人是相当喜欢这部片子的。

像是一开头关于南大诗乐对新谣的影响,或许导演本人对那时末代南大生寄予同情,因此着墨颇多,显得篇幅过于冗长,头重脚轻。我不属于那一代,无法深刻感受他们当时面对强势英语的无力感,但从中也了解不少始末。他们如漂泊海面的浮萍,当年无论面对多少轻视,却也努力写诗谱曲,唱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点,没有那股傻劲热忱,是无法做到的。这一段篇幅虽长,但感动度也不少。

后来提到《雾锁南洋》电视主题曲创作大赛,我原以为也会提到本地创作人李伟菘、李偲菘两兄弟,因为印象中他们好像也参加了这次比赛,虽未获奖,却也成为他们后来为本地连续剧创作歌曲的垫脚石。严格上说,他们创作的歌曲从未并入新谣里面。但同样是本地创作,我们至今也传唱着他们当年所写的电视剧歌曲,对他们只字未提,好像说不过去。

原以为严肃的纪录片,因为访问嘉宾的妙语如珠,有时候也让人捧腹大笑。当然最让人莞尔的是新谣先锋当年的服装造型,以及现在无论怎么看都觉得滑稽的台风舞步。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他们的“非专业”。就因为非专业,他们的情感才最为原始真实。就如本片,你可以觉得纪录片不够“专业”,但你却无法否定制作团队的用情之深。因此作为观众的我,观赏某些片断,脸颊还是不禁发热,内心感动。

片后的答问时间,其中一名新谣先锋(好像是吴剑锋?)说的好,我们无须期盼现在的本地创作歌谣和之前的新谣有着同样的味道。其实时代在变迁,只有那个时代的气氛才能造就当时的情怀,那股青涩,无法复刻。新谣当初开始就是为了“创新”,对于现在新加坡创作歌曲的曲风,我们无须过于介怀早已变得过于流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当时的曲风,那才奇怪。

那是无法复制的年代,我们唱过的那些歌。就算现在我们用同样的声音演唱,心情也早已变了样。




得尔

PS:导演说因为种种复杂版权问题,电影可能无法于影院做商业放映,也无法出版 DVD。但我还是由衷希望有心人能够冲破重重障碍,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导演及团队的用心。


PS2:当年很喜欢的新谣编曲人陈志群特地为电影谱曲写了一首歌,由邢增华填词,梁愫珊演唱的《记得吗》:

记得吗 你曾听过一首歌
有你的年少时光 那些欢笑哀愁
记得吗 你曾写过一首歌
献给你曾爱的人 和你的青春

记得吗 你曾有过一个梦
一路走过的挣扎 不可能的神话
记得吗 你在沉默中高歌
同为这里从来不曾有春天

从不曾告别 不曾离去
从不曾忘记 想起点点滴滴
每一次总在 起起落落的浪涛中
一再和梦与歌相遇

记得吗 你曾听过一首歌
有你跌宕的人生 那些璀璨年华
记得吗 你曾写过一首歌
写出你内心的疼 和你的真

从不曾告别 不曾离去
从不曾忘记 想起点点滴滴
每一次总在 起起落落的浪涛中
一再和梦与歌相遇

记得吗 你曾有过一个梦
一路走过的挣扎 也不再是神话
记得吗 你在喧哗中独歌
一直都在追寻自己的春天

记得吗 开在沙漠里的花
终于拥有自己美丽的春天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Thursday, December 03, 2015 and is filed under ,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