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e-er
•Friday, December 30, 2005
以前念书,老师教李白的《把酒问月》,同时也介绍了几首意境相同的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白发吟》


万物代谢、有生必有灭,众生如一。

《红楼梦》的黛玉《葬花词》,同样有一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比起之前的三句,这一句的无力感和苍茫感浓厚了许多。

如花似月,我承认这都是月亮、花儿惹的祸。

祝:新年快乐!



得尔
Author: de-er
•Thursday, December 29, 2005
想要做天下无敌大帅哥,按一下 F4 就可以了。

想要多多富贵多多钱,按一下 $ 就可以了。

想要偷懒打盹时,按一下 BREAK 就可以了。

想要享用香喷喷的温暖牌晚餐,按一下 HOME 就可以了。

想要发脾气问候别人祖宗十八代时,按一下 CRTL 就可以了。

想要远离喧嚣、抛开琐事,按一下 ESC 就可以了。

想要为自己现阶段的人生做出一番检讨,按一下 PRT SC 就可以了。

想要重新来过,改变过去,按一下 BACKSPACE 就可以了。

想要过不同的人生,按一下 ALT 就可以了。

想要忘掉旧爱,把感情投注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按一下 SHIFT 就可以了。

想要三步并做两步走,跃过低潮期,按一下 TAB 就可以了。

想要紧锁自己的愚昧,按一下 CAPS LOCK 或 NUM LOCK 就可以了。

想要抹掉自己的烦恼,按一下 DELETE 就可以了。

想要知道一生能有几次选择,按一下 FN 就可以了。

想要进入别人的世界,按一下 ENTER 就可以了。

想要为自己增添多一些快乐,按一下 INSERT 就可以了。

想要偷懒,操捷径走到终点,按一下 END 就可以了。

人生总有太多 PAGE UP 和 PAGE DOWN ,累了的话,如果能够按一下 CRTL ALT DELETE ,重新启动,那该多好。

哈哈。




得尔
Author: de-er
•Tuesday, December 27, 2005























哈哈,超好笑。单看刘镇伟恣意胡闹、天马行空的情节已经值回票价。

好久没有看天影这样开怀大笑了。

不适合正经八百的影评人,所以《海峡时报》才给了两颗星。

刘佬最后再次玩了个文字游戏:

“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得尔
Author: de-er
•Saturday, December 24, 2005

我一直都怀疑,文字背后的人和文字中的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当兵的时候看三毛,文字中的三毛像是个洞悉世事的奇女子,所遇见的人与事,都让人为之动容。后来的作品,虽因丈夫荷西意外溺毙,而显得有些灰暗,但仍不掩其浪漫主义。

逝者已逝,本不该作出无凭据的揣测,但个人直觉却告诉我,现实生活中的三毛,应该是个相当“神经质”的女子,而且可能具有极大的占有欲。三毛的文字,其实并无蛛丝马迹,让我作出如此推断。但或许就是因为她笔下的撒哈拉,以及与荷西的婚姻生活都写得太过于浪漫了,所以反而显得有些失真。

我也是金庸的书迷,某年大专辩论会,金庸受邀来新担任评判,我兴致勃勃地拿了套《天龙八部》准备让他签名。金庸的小说如行云流水,所以我之前一直都一厢情愿地认为,金大侠或多或少也会具有他笔下,萧峰的豪迈爽朗,杨过的放荡不羁,又或者令狐冲的潇洒自得。

虽不期待金庸娴于辞令,但当天金庸赛后发表演讲,给人的感觉却和大侠的形象相去甚远。与其说大侠,不如说像个不会任何武功的文弱书生。

到底三毛是浪漫,还是神经质?金庸是侠客,还是书生?

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

握笔的人写得可能是自己的真性格,也可能是自己的隐性格,又或许是伪性格。

就像台湾写佛作家林清玄,网络爱情作家蔡智恒,到后来都被读者发现和作品有很大的出入。

文字永远是修饰后的产物,所以不必费心从文字探索背后的真性情,因为文字并无法赤裸裸呈现出一个人的所有。就连日常生活的接触,或许都无法勾勒出一个人的完整轮廓。

像你说我,到底是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披上多一层保护色,还是在写博客时,习惯包裹多一层糖衣?

实在很难说得清。

庄公梦蝶,又或者蝶梦庄公?

哪个才是真我?

我想,或许两者皆是。




得尔

(写给之前留言说文字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有很大分别的朋友。文字中的我真的那么“instrospective”吗? 你的留言,让我想起大学时期,也有好友说过我平时说活,永远不会流露真我。第一份工作,也有同事兼好友说过,我永不在人前显示脆弱…… 哈哈。)
Author: de-er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05

我望着镜中的你,时间是一场游戏。
许多的故事它不说谜底,原来都写在你眼里。
从前曾经看着你,一副少年神气,多少的梦要告诉你。
后来再次看到你,你的沉默不容易,看你将无奈抹去。
今天仔细看着你,你我都要珍惜,我们依旧是自己。

我望着镜中的你,望穿了我的过去。
激动和温柔都经过我心底,却在你脸上留痕迹。
从前曾经看着你,年轻就是道理,眉间有多少决定。
后来再次看到你,喜和忧混在一起,说不出名字的表情。
今天让我看着你,我们都已不介意,你相信我我相信你。



那天在地铁车厢内,耳机梁文福低沉的嗓音唱起《我望着镜中的你》,看着眼前一张张木然的脸,忽然间心中有些悸动。

这首歌在当年并不算是首广为人知的歌,但我个人蛮喜欢的。

尤其是岁末听到这首歌,更有种不复当年的感觉。

当时的年少轻狂和骄横跋扈,如今是否还残留在我的血液里?

还是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市侩,越来越冷漠?

或许真的是一场拔河比赛。

都说了,在岁末,特别多感触。




得尔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之前分别以书籍影碟的形式,看了知名演员Ewan McGregor 和友人Charley Boorman 的游记 “Long Way Round”。看完之后,有股冲动,很想把心狠下来,抛开一切,放自己一个悠长假期,到世界各地走走。

“Long Way Round”,讲述的便是两人如何花了4个月的时间,骑着摩托单车,一路从英国伦敦出发向东行,途经欧洲、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绕了地球近一周。

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电影《摩托单车日记》(Motorcycle Diaries),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Che Ernesto Guevara)年轻的时候,同样和友人骑着摩托单车,展开他的南美洲之行,因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世界是如此之大,有时候真应该学会放下,看看别人是怎么过活的。

我们这些城市人,每天庸庸碌碌,无视地球上其实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脸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世界因为这许多的不同而更美丽。

所以我从来不期望什么世界大同。

既然只看到自己的生活面,为何偏要把束缚自己的桎梏加注在别人身上?

我就是喜欢这大千世界。

这几年因看了许多游记,所以内心深处总有把声音告诉自己,希望这一生,能够有机会到阿拉斯加赏北极光、到南极看企鹅、到希腊群岛沉浸于那水天一色、到西藏觅佛、到南美洲体验拉丁文化。

那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和经验?

待哪天我让旅行虫咬了,真的狠下心放纵我的任性,再告诉你。



得尔

13 Dec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暂别东京的朋友,我只身从羽田机场飞到北海道札幌的新千岁机场。

已经是 N次一个人流浪,因为莫名地恋上独个儿漂泊冒险的感觉。手中的《寂寞星球》,早已成为路上的最佳良伴。

机场搭电车到市中心,沿途的皑皑白雪勾画出白色世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难掩内心的喜悦,嘴角还不知觉地微扬着。步出车站后,我立时变成一个看到糖果的小孩,在雪地上蹦跳起来,并随处抓了些雪,把弄于手。原来把雪握在手中的感觉是这样美好!

终于来到慕名已久的北海道!

在札幌一家价格廉宜的民宿住了下来,房间虽小,但榻榻米、暖炉、电视机等一应俱全。夜里躲进厚厚的被窝里,还挺暖和的。

远离东京的喧嚣,冬季的北海道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韵味。时计台、大通公园、红砖楼和电视塔,日剧中看过的这些场景,如今呈现于眼前,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圣诞节的脚步逼近,到处悬挂着灯饰,浓厚的佳节气氛弥漫,这时看到细雪纷飞,更让人无比兴奋。

札幌的小樽市,又是不同的景致。

像是掉入格林童话中,小樽的房子仿佛都住着小红帽和小矮人。欧式风格的房子,在白雪覆盖屋顶后,不管怎么看,都像是精巧的大型艺术品。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小樽的音乐盒堂。一个个精致的音乐盒,如同潘多拉盒,诱惑每一个人。尤其是透明的音乐盒,启动发条后看到旋转圆筒上的突起物,拨动着长短不一的钢制簧片,发出了美妙的音符。我像是着了魔似的,一口气便买了好几个。

小樽的雪,感觉上比市中心厚了许多。

远处的山峦起伏依稀可见,应该就是这里附近了吧,《情书》里的中山美穗有些歇斯底里喊道:

OGENKI DESU KA?

你---好---吗?

我好像听到内心的某种呼唤。

2003 年12月北海道邂逅初雪,毕生难忘。




得尔

6 Dec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因为周刊的推荐,昨日去看了 Uma Thurman 和 Meryl Streep 主演的 Prime (本地译为《春心荡漾》)。

为的就是影评人说的“真实的结局”。

一个37岁的离婚少妇,和一个23岁年轻男子的恋爱故事。

电影的节奏是缓慢的,谈不上什么高潮迭起,感觉更像独立电影,多过于公式化的好莱坞电影。整部电影,倒让我想起了Uma Thurman前夫Ethan Hawke之前的 Before Sunrise 和Before Sunset。

很多时候,timing 是很重要的。

你遇到的那个人不是相逢恨晚,就是相逢恨早,永远是时机不对。

时机对了,或许空间却不对。

永远有许多的客观因素在左右着每个人的相遇和分离。

很喜欢Uma Thurman剧末的浅笑,还有欲语还休的那个眼神,仿佛诉尽许多心中话。

如果十年后才遇上,应该是不同的结局了吧。



得尔



后话:

12 月最期待的电影还有刘镇伟导演的《情颠大圣》。

10年前的《西游记之仙履奇缘》和《西游记之月光宝盒》,让周星驰大玩时空逆转,嬉笑胡闹中,流露淡淡悲凉。

后来王菲和梁朝伟的《天下无双》,同样的无喱头,同样的无可奈何。

所以期待刘导这次的《情颠大圣》,看他怎么将天外来客融入《西游记》,让唐僧历尽情劫,颠覆传统神话小说。

28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美国总统布什前几日访华后,接着访问蒙古国。

因为之前到过蒙古,所以虽然报章报道的篇幅不大,但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自从蒙古之行回到新加坡后,我翻阅了一些简略的蒙古史,对蒙古国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中国与蒙古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错综复杂。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汉代昭君出塞和番、苏武牧羊等史实,都和蒙古不无关系。匈奴,便是旧时的蒙古人。以前每每看金庸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读到蒙古南侵大宋,总觉得义愤填膺,蒙古侵略者的形象,挥之不去。

后来略读蒙古国历史,发现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蒙古在清朝末期分裂成外蒙古(现在独立的蒙古国)和内蒙古(现属中国版图)。之前东西德统一,只知道现存的还有海峡两岸和南北韩的复杂政治藩篱。原来同样流着成吉思汗血液的蒙古民族,也被分化成外蒙和内蒙。虽然两地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但我还是为一个民族的不能统一而感到惋惜。

引用前几日《联合早报》言论版的报道:联合国大会刚刚通过不投票的决议,要在2006年纪念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800周年。但是成吉思汗也是中国元朝的开国太祖,其陵寝也公认在中国境内。两国在共同纪念这位历史伟人时,难免不会出现敏感的争议。

所以说中蒙二国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有着许多不可分割的记忆,而中国现在又是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难怪之前到蒙古时,感觉蒙古人对中国人的感觉是又爱又恨。

蒙古有156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大概是新加坡的好几十倍,但人口却只有300
多万,比新加坡人口少了许多。蒙古作为一个以游牧为主的经济小国,美国总统又为何要特地访蒙?

近几年中国的崛起,经济的腾飞无疑都带给美国巨大的压力。许多时事评论家认为,蒙古是内陆国家,夹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所以具有强有力的地缘战略作用。此外,蒙古之前派往了约120人的维和部队到伊拉克地区,以人口比例来看,数量排在第三位。因此,布什总统需要亲自表达谢意,并进一步拉拢蒙古国。

政治,其实也就不过是几个人之间的游戏罢了。希望蒙古在取得经济和政治上进步的同时,能够继续保有自己独特的草原文化。



得尔

25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叶欢,一叶而亦能欢。

初中时候,高年级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叶欢》的散文,获得创作比赛冠军。

叶欢,就是当年那个和王杰合唱《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的女歌手。

就算是一片叶子,也能有属于他的快乐。直到今天,我还一直很佩服当年那位同学的才气。

叶欢是艺名。“得尔”也不是真名。

当年初识,因导师不谙汉语拼音,念错了名, 直至今天我都延用“得尔”为名。

得,语助词,没什么特殊含义。

尔,字面上也看似没多大意思。

当初喜欢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两个字简单,没有背负太多重大的包袱。


我喜欢一些简单的东西,无需太深奥,也无需太文艺。

但,或许潜意识中的我是贪心的。

“尔”也有“你”的意思。

得尔,得尔。所以我期望“得”到“你”。

我承认我是恋物的,经常玩物丧志,所以占有欲蛮强的。

笑。

叶欢、得尔,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个名字。

就像是小王子恋上他星球上的那朵花,他是不会在意花的名字的。



得尔

24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我不是虔诚佛教徒,充其量也只会临时抱佛脚。

但我喜欢四马路观音庙那一带的感觉。

那天和朋友吃完中饭后,经过滑铁炉街,决定顺路到观音庙拜拜。

比起牛车水,我觉得这一带更具时代的气息,生活的味道。

至少,我那天的感觉是这样。

串动的人群、叫卖的摊贩、卖艺的街者,整个画面看似平常,却又那么极具魅力。

曾读过,拥有百年历史的四马路观音庙之所以香火鼎盛,是因二战时期,这周围的建筑皆被炸毁,唯独观音庙屹立不倒。因此信徒相信这座庙被神明庇护,诚心祈求的话,会特别灵验。

所以每次经过这里,我总喜欢来上香,夹在众善男信女当中,感觉袅袅香火,渺渺梵音。庄严肃穆的气氛,耳际的求签和木鱼声,总让我觉得内心很平静。

双手合十,望佛祖保佑,阿弥陀佛。

步行到毗邻的克里斯南兴都庙,印度庙给人的感觉又截然不同。相对于观音庙汹涌的人潮,印度庙虽显得冷清,却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这附近其实还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礼拜堂、马海阿贝犹太庙和马来巴回教堂。

岛国就是这一点,让人觉得盎然有趣。不同种族信仰的庙堂,满天的神佛,近在咫尺,融洽相处,相映成趣。我们视为理所当然,但仔细琢磨,却颇觉不可思议。

可能是因工作忙碌,又或者是对熟悉的景物已然麻木,我们常常都忽略了生活中的这些理所当然。

但有时候,我喜欢以一个游客的心情,去看待周遭的事物。

不妨一试,或许你也会不同的感触。



得尔

17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喜欢在别人的伤口撒盐,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种则默默为人舔舐伤口。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惯以自己生命的长度去看世界;一种则以世界的宽度和深度来矫正自己的视角。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喜欢窥探朋友的脆弱,因为觉得朋友如果向自己倾吐心事,就代表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份量;一种则不喜挖掘,宁愿朋友天天开心。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认定只要在每年特定的一天在形式上表露情感,就是真情流露;一种则认为感情是需要双方面长时间的经营。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根据不同线索去拼凑朋友的轮廓,把朋友归类于某种类型;一种则了解性格的复杂性,不以特定的观点去评价朋友的生活方式。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从小鄙视某一类人,结果自己长大后却成为同一类人;一种则为自己绘制生命蓝图,努力创造回忆。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认为非黑即白;一种则承认有灰色地带的存在。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无病呻吟;一种我手写我口。

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在看以上废话;一种则写以上废话。

你是哪一种?



得尔

10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昨夜又喝了好些酒,今天起来整个人浑浑沌沌的,恍惚了一天。

其实我还蛮喜欢酒后微醺的那种感觉。

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稍有酒意那种。

中学时代,父母亲对家中孩子采取的是开放式教育,对于烟酒,他们认为男人都要学一些。可能是因为个性使然,我们家中的孩子对烟酒直到今天都没有太过于热衷。

对于这杯中物,和李白一样,我一直都抱着“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态度,并没有特别喜欢,或特别厌恶。

印象中只有几次觉得自己喝过了头。

第一次是在离开第一份工作时,在夜店被同事灌喝一杯又一杯不知名的酒。最后虽没被灌醉,但整个人轻飘飘的,稍觉得头痛,还留下了一桌的酒杯狼藉。

后来的几次,也喝了很多,意识开始模糊,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只是觉得睡意渐浓,但整个人的逻辑思考还是存在的。越堕落越理智,就连喝酒时,我也是理智的。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个理智多过于感性的人,虽然旁人都不这么认为。

过了而立之年,我想我还是限制自己多些,不要喝太多了。

干杯。


得尔

6 Nov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之所以题为《失牙记》,而不是《拔牙记》,是因为失去比拔掉还要痛。

一次例常的检查,牙医发现我口中的一颗牙虽没蛀掉,却因不知名的原因裂开,造成细菌感染,必须马上拔掉。

像是电视剧里被宣判绝症的病人,我问医生,还有其他办法吗?

结果牙医判处了我死刑。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疼痛指数一向都满高的,拔牙的过程并不痛。但心中的戚戚然或许才真正令人耿耿于怀。

牙齿,是再也不会长回来了。

有些东西,失去之后,是再也无法挽回的。

虽然后来还能挨着麻醉药,和牙医助手谈笑风生,但我清楚地知道,不只是牙床有了缺口,我的心中也有了个缺口。

后来的几天,虽然人在度假,但口中的血味,不时地提醒我缺口的存在。就连在进食时,也感到味同嚼蜡。

必须习惯失去的缺口,我告诉自己。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得尔

28 Oct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我的第一张卡带唱片,大概是在小学5年级时,在住家附近的老唱片行买的。

那时候流行的歌手是飞鹰: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静。我买的第一卷卡带,就是她们的《青春缤纷集》。虽不是追星一族,但当年就属她们最有魅力,能让我死心塌地成为小小忠实歌迷。

这卷卡带还是瞒着母亲,偷偷地利用存起来的零用钱买的。买了后藏在衣柜中,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最后还是难逃母亲的法眼,“人赃并获”后,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也忘了是什么原因,后来在母亲的允许下,我终于获得了她的“通行证”,可以光明正大地购买唱片(以致造成今天败家的窘境,哈)。

如今老唱片行不复存在,保留的这卷卡带,虽然已经发霉,但青春记忆留下的乐章,却谱成我脑海中永恒的旋律。

我的第一张CD唱片,则是在九十年代初买的。那时卡带的风气已逐渐没落,处于文艺青年时期的我,买了潘越云和齐豫的合辑《回声》。已故作家三毛的词、潘越云和齐豫天籁般的歌声,听得直让人心醉。

后来从收集唱片提升到“搜集”唱片,是因为认识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台湾网友。他是个绝版唱片珍藏家,因受他之托,所以四处为他找寻一张杨林的唱片。最后唱片找到了,我反而发现,原来找寻的过程是那么有趣。

找寻的过程,就像是个寻宝游戏。踏破铁鞋,无心插柳,有时候在自己毫无预料下获得珍宝,反而才是最大的快乐。

像有一次在二手唱片行,意外找到童安格和小虎队的绝版唱片。我就在想,到底是怎样的缘分让唱片之前的主人决定转售唱片,又到底是怎样的缘分让我在那一天、那一个时间、在那家唱片行出现,同时寻获到那两张唱片。小小的快乐,让我整天的心情都特别愉快。

又有一次午休时间,在莱佛士坊的唱片行看到郑怡绝版的《大师之旅》系列唱片,犹豫后决定在放工后才买。没想到放工后回去,唱片已经被不在了。遗憾之余,就只能怪自己当初裹足不前。

原来,错过的感觉真得不好受。

没想到故事还有后续发展,去年到台湾旅游时,竟又让我买到了唱片,应验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哈哈,决定继续寻宝!



得尔

19 Oct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最近和朋友吃饭,朋友都满腹牢骚。

工作不如意、对未来感到茫然、许多事都不称心。

他们都转而羡慕我,觉得我像是被幸运之神所眷顾,事业顺利,生活顺心。

很多时候,我觉得快乐只是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不是有调查显示,新加坡人的快乐指数偏低吗?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的人生哪有真的万事都如意?我当然也有碰到困难、遇到瓶颈的时候。

你可以说我阿 Q,但不同的是,我选择将好事放大,歹事放小。人生数十载,许多事又何必太认真,太在意?

多年后回首,你或许会惊觉,原来自己现在的烦恼是那么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总是你羡慕我,我羡慕你。

但一杯水是半杯满,又或半杯空,只取决于你的人生态度。

梁文福写过一首歌给林志炫,歌名为:《给你一些 不给一些 》,与你分享:


你时常看见 嘿 自己的微笑 挂在另一个人的嘴边
车窗外的风景 嘿 幻想中绵延 自己的倒影视而不见

你时常挥手 嘿 这漫长旅途中 像和无数自己说再见
遗憾凝成焦点 嘿 它占据你的眼 真实的画面 你让它褪远

生命它给你一些 不给一些 这些那些 自己才是考验
你在念着天边那座花园 我愿笑对眼前的莲

得失都有祝福隐藏的脸 你还在等待永恒的容颜
我愿在每个平凡刹那里面 握住无限



得尔

17 Oct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这几天在看一本书:《我买了一个岛》。

一个退休日本人在菲律宾买了一个美丽小岛。

卡儿哈甘岛

下一站:卡儿哈甘。哈哈。

得尔

13 Oct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1996年,日本电视台推出日剧《白线流》。故事讲述七个高中生在毕业前一年,历经的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片断。

之所以名为《白线流》,是因为剧中的松本北高校有一项传统,就是毕业班的同学,都会将自己的手帕或制服领巾牵绑在一起,形成一条线,然后放之于河中,让手帕随河水漂流而去,借以象征友谊长存的深厚感情。

当初观看时,觉得有些感动。

懵懂的青涩岁月,感觉上就好像是回到当年念书的时候。剧中人物所谱出的青春物语,是那么的熟悉,有时不禁让人莞尔一笑。偶尔的挫折和打击,我们又有谁没经历过?

很多故事,通常都会在大结局后,划上句点。

但大结局后的故事,或许才是戏肉。

因为深受好评,电视台在1997、1999和2001年播映了《白线流》特别篇,分别名为《19岁之春》、《20岁之风》和《旅行之诗》。特别篇描述这群高中同学毕业后,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际遇。

有趣的是,我们不只看到了剧中人物的成长,也因为同样演员的参与演出,我们窥探了他们实际年龄的增长,和不同的生活历练。

在后来的特别篇中,这群好朋友离开校园,在19岁、20岁和22岁的人生旅途中跌跌撞撞,有时碰壁,有时跌得焦头烂额。剧中人物所面临的人生彷徨、感情抉择、事业迷惘,这都是我们当今的真实写照。

原来真的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2005年10月7 日,日本电视台将播映《白线流》最后一个特别篇,步入27岁的剧中高中朋友,到底又会面临怎样的人生困境呢?蛮期待的。



得尔

7 Oct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披头四的约翰蓝侬说过:

“Life is about what happens to you when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那天看书读到,觉得满有趣的。

人生姹紫嫣红,流年似水,你我或许都在人生洪流中思量许多。蓦然回首,才惊觉时间已消逝。

不想写太多,只想细细咀嚼这句话。


得尔

22 Sep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我们的向导朴杰(Puujee),今年20 岁,初识的时候显得很腼腆,和印象中豪迈、爽朗的蒙古人大不相同。

可能是电视剧和小说看了太多了,感觉上草原民族都应该是那种性格直爽,个性开朗,可以狂饮三百杯的大漠男儿。

也不知是否因为英语不是他的母语,朴杰和其他接触的蒙古人一样,话不多,有些羞怯,直到熟络后,才开始比较能和人侃侃而谈。

虽在乡下出生,但朴杰在城市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他在大学念的是行销管理,这次趁着学校假期空档,带着我们五个来自岛国的俗人,潇洒地当上塞外奇侠。

朴杰的眼神带点淡淡的忧郁,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叼着烟头,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他说他成为烟民已有4年了,看着细烟袅袅,有时我们都会不禁好奇,年纪轻轻的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文化上的差异,他的烦恼是否又会和来自岛国的我们有所不同?

那晚登高,在路上和他聊了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透露,他的梦想其实是当个歌手。想起之前和他攀谈时,他曾提及还未决定将来该选择的路。我想和当年20岁的我们一样,朴杰对未来除了憧憬,应该还会有些许彷徨吧。

草原的最后一夜,夜幕低垂,星光点点,营火熊熊,大家唱起了歌,离别愁绪萦绕在心中。朴杰虽然害羞,在大家要求下,还是硬着头皮唱了几句。

机场挥别后,也不知还否有机会再见面。遥寄远方的朋友,希望你的未来能如同北国无际的蔚蓝晴空,清澈而宽广!

(这应该是最后一篇写关于蒙古之行的篇章了,再写的话,就可以结集出书了)

得尔

7 Sep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我和其他旅伴会合,其实是在他们开始旅程后的第6天。

旅伴绘声绘影地形容说我实在是错过太多美好的事物。那天晚上皎洁的明月真的是又大又圆、那天他们如何攀爬死火山、那天他们怎样又怎样。

当然我心中是有些遗憾的,但我并不是那种会懊悔许久的人。

好多年前曾看过一则短篇:


智者看到年轻人在河边哭泣,就问他说:“年轻人,为了什么事而伤心哭泣?”
年轻人回答说:“我哭泣,因为我懊悔浪费了许多时间,让时间溜走。”
智者笑着说:“在你哭泣的时候,时间不也就从你手中溜走了吗?”


所以我一直都不会是那种会花时间惋惜这个、叹息那个的人。

反之,我会热切地期盼接下来旅途中会发生的事。向前看,错过就错过,无需再回首。因此,我这次的旅程非常愉快。

那天看报章专栏,作者说旅行是一种态度,一种姿态,而不是一种形式(大意)。真的是说中了我心中的话。

这次旅途中的有所思、有所感,应该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人生不也是如此?

(与SZ 和 BZ 共勉之)

得尔

26 Aug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第一次踏足乌兰巴托,其实有些失望。

节比鳞次的前苏联式建筑,穿着五彩光鲜的路人,整个城市和想象中的蒙古有些出入。

和当地人交流,发现城市中的年轻人看着和我们一样的好莱坞电影,听的是英美的流行音乐。就连风靡亚洲的韩国巨星裴勇俊,也因为韩剧的流行,成为当地观众的偶像。除了远处依稀可见的山峦,我觉得传说中的蒙古和其他亚洲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分别。

后来到了较偏远的地方,有些蒙古包外设有卫星收发器,透过小小的四方盒子,电视让偏远地区的游牧民族和整个世界接轨。当地孩童们手中最新式的游戏机,在渺无人烟的草原上,更显得分外刺眼。

文明的痕迹,似乎和这里原有的草原文化格格不入。

和旅途中岛国友人提及我的些许遗憾后,我开始释怀。

来自喧嚣世界的我们,总以旅客猎奇的心态,自私地希望一路风景没有丝毫的城市荼毒。但,我们凭什么阻碍他们的发展?我们总不能在回国后天天享受着文明带给我们的舒适,却还期待他们还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风貌和生活作息!

一切或许都归咎于我们的自私心态。

(与YX 共勉之)

得尔

26 Aug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孙燕姿在路上一直唱着《逃亡》:

“踩著月光打开车窗
离开这城市想找个解放
一路开往最高那一座山
孤单的想像寂寞的逃亡”


有些颠簸的路上,大家和着孙燕姿的歌声,哼唱了起来。

托娅或许知道我们都喜欢孙燕姿,所以在路上总把孙燕姿的唱片开得特别大声。

车窗外辽阔的草原和无际的天空,和车窗内眺望远方逃亡的我们,这一切显得有些不协调,但却又是那么的自然。

我忽然想起了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觉得这时候特别应景。那种天茫茫,地茫茫的荒凉,最适合我们这些城市人的逃亡。

是我们都太过拘泥于无形以及有形的东西了吗?草原上的人,好像都特别快乐 -- 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所以,苏轼也说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因此,我们无需羡慕。

前方的路迢遥,也不知何处是驿站,我们只能继续地进行我们的逃亡:

“我想是偶尔难免沮丧
想离开想躲起来
心里的期待总是填不满
我看著山下千万的窗谁不曾感到失望
就算会彷徨也还要去闯”



得尔

10 Aug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山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

从蒙古回到新加坡,就是这种感觉。

每一次的旅程后,自己总需要时间整理思绪,收拾心情,让回忆沉淀在心中。

这次也不例外。

叠嶂的山峦、辽阔的大地、无际的穹苍,感觉自己就像是宇宙间的微尘,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旅途中让人无法忘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惊鸿相遇,不知道彼此的生命线是否还会有交错的一天?

卸下行囊,期待下一次绚丽的旅程。




得尔

2 Aug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蒙古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期。

蒙古 -- 港剧中刘永饰演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在这片土地建立了他的丰功伟业。
(根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还真的向全真教的邱处机求过长生不老之方)

蒙古 -- 中学时代看席慕容《在那遥远的地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的乡愁。

这一切拼凑出来的模糊印象,如今即将亲身体验。

或许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即将把我带到辽阔的草原。

决定蒙古之行的前与后,忽然觉得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和蒙古产生了关系:
* Sony 数码摄像机的广告歌,芳音袅袅,如怨如慕,促成了我拥有生平的第一张蒙古歌曲 CD。
* 看最新日剧,男主角竟然在最后一集被派到蒙古工作,日本电视台果真到了蒙古取景。
* 翻出之前买的 DVD 影片《哭泣的骆驼》(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发现电影讲述的正是蒙古戈壁沙漠上的故事。

我不由得不相信,这绝不是偶然。

期待这一次草原上的流浪,远离钢骨水泥的自我放逐。。。



得尔

14 Jul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贝弗兰”是什么东东?

前些日子在中文报章引起热烈讨论,闹得沸沸腾腾就是“贝弗兰”。

路交局公布了新地铁线的时候,将新地铁站“Bayfront”的中文名称翻成“贝弗兰”。媒体人蔡深江认为这样的音译是有关当局敷衍塞责的做法,在言论版上发表了他的见解。后来本地资深通译员李成业(李成业在国际会议上专为我国政要进行传译工作),也在报上发表了他的看法,并建议将站名改为“海湾舫”。报章上后来陆续也有更多人发表了意见,提出不同的中文译名建议。一时之间,言论版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热烈讨论。

除了中文在新加坡地位的问题,这次站名翻译的事件,倒令我想到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对新加坡的评论。龙应台曾经在好几年前,写了一篇“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见http://yuedu.com/fanyt/nxwx/longyt/lyt15.htm)的文章,而引起岛国人民的反弹。对于最近新加坡是否应建赌场的课题,她也认为新加坡人“吵”得还不够。

虽然觉得龙应台的看法的确有些道理,但有时候还是觉得台湾社会的人文环境,毕竟和新加坡人很不相同,所以不能够以台湾的做法去看整个世界。像这次“贝弗兰”的讨论,我们吵得未必凶,但还是有商榷的余地的。

说回地铁站的翻译,如果现在让你命名,你会把现有的“Lavender Station” 翻译成“劳文达站”还是“薰衣草站”?



得尔

8 Jul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电影:借着雨点说爱你 (现在,很想见你)

昨日第一时间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果然相当不错。虽然书中的一些情节做了少许更改,但电影依然触动人心。尤其喜欢书中没有提到的晴天娃娃和最后的真相揭露。(注:日本人相信,只要在窗外悬挂“晴天娃娃”,就能祈求天气放晴)

一直都很期待这本书由文字转换成映像的感动。六周的奇迹,当中有笑也有泪,这部2004年日本票房排名第三的电影,让人唏嘘之余,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喜欢剧末的日文歌曲,由日本近期当红乐团 Orange Range 演唱的Hana (“花”),是我一直以来就喜欢的日式摇滚。

散场时,发现眼睛湿湿的。

强力推荐。




书籍:不良教师 --- 不良少年回母校

日本北海道有所高中,专门招收全日本的辍学生。

作者义家弘介小时候是个不良少年,辍学后来到这所高中,遇到一个老师。他问老师说:像我这样的人,还有资格活在世上吗?

老师想了一下,缓缓地回答说:我希望你继续活下去。

作者大为感动,后来终于当上了教师,回到他的母校教书。书中讲述的就是他在母校遇到的不同学生,和他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想,能够遇到良师,真的能够成为人生的转捩点。

一本不错看的书。



得尔

23 Jun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这两日在地铁途中又看完了一本书。

大力介绍《现在,很想见你》。

之前这部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借着雨点说爱你》在港台大受欢迎,后来听说将在新加坡上映,所以买了这本书。

淡淡的幸福、淡淡的哀愁,让人心中不禁有些悸动。期待电影上映时另一次地感动。

在此分享书中摘录片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宇宙的某個角落,有個叫阿格衣布的星球。

離開這個世界、被思念著的人,都住在阿格衣布星上。

那是澪去阿格衣布星前一星期的事(這樣的措詞可以令我心靈感到平靜)。

她對我說:

我很快就要離開這裡了,但像這樣的雨季時,我就會回來,親眼看看你們兩個人是怎樣過日子的。

(那天,天空也下著冷冷的六月雨。)

所以,請你照顧好家裡。那時候,佑司已經上小學了,你要送他去學校,要讓他吃早餐,幫他檢查書包,別讓他忘了帶東西。

你做得到嗎?

『做得到。』我答道。

真的嗎?當我回來時,如果你沒有照顧好,我就不原諒你。

(然後,她露出一絲微笑。淡淡的,很容易讓人錯過的一絲微笑。)

我很擔心你,澪說。

『不用擔心。』

我說:

『我會堅強起來,也會當一個好爸爸。妳不要擔心。』

真的嗎?

『真的。』

你要保證喔。

好。

我有沒有變堅強了?

我有沒有成為一個好父親?

雨季快到了。

六月的星期一。

今天,我們又將迎接新的一天。



得尔

10 Jun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即使你的朋友真是一面镜子,请别要求他鉴照你的全部
当你进入一间挂满明镜的店铺
每一面镜子在同一刻也只能映照你的某一面
有的朋友是一座山,但请别贪婪地挖掘他内蕴的宝藏
让他以生命的四季丰富你,让他以不变的笃定化育你
有的朋友是一片海,但请别以为他永远必需无穷的包容
请不要好奇地打捞那沉在海底的隐痛
让他的情绪如潮汐般陪伴你,让他的渊博贴近你生命的沙滩

你需要一些朋友如阶梯,引导你不断向上
但你也需要一些朋友如青草地,随时接受最疲惫时的你
让你躺下憩息

你的朋友是你的快乐与哀愁
但那快乐的弦原就安在你的心里,是你邀他来弹拨而已
而那哀愁的利刃原就佩在你身上,是你授他以柄罢了
快乐是你,哀愁是你,你还能感激或埋怨谁呢?

亲人与你有着血缘的联系,伴侣与你有着婚姻的盟约
至于那些不为什么让你遇上了,给予你喜怒哀乐
共同走过一段岁月的朋友,你说
那难道不是生命中额外的礼物吗?

别离不是你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直到你心中没有他时
你才失去了一个朋友
当你昨日的朋友在今天的故事里遗忘了你
你仍铭记着畴昔的欢愉,你说
谁是真正失去了什么的人呢?

真正的朋友和你是一双鞋子,你和他一同前进,一同休息
但他绝不想做你,你也永远不可能是他
没有人会将两只鞋子的鞋带缠捆在一起



摘录自梁文福《其实我是在和时光谈恋爱》

得尔

31 May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当年作文里常用的成语,如今却成为了时间的最佳印证。

步入而立之年,感觉上好像又站在人生的分界岭。过去的十年,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往后的十年,自己又会有些怎样的际遇?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由得你我做决定。

看看周围的朋友,大多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结婚生子,或事业有成。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孑然一身,一事无成。

但我想,至少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自己。

当年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惨绿少年,如今因智慧渐长,人生态度变得豁达许多。

对于许多事情,不再执著。不对,正确地说,应该是不再转牛角尖。

当然,我还没达到,也不想达到“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最后境界。

特别高兴的是,自己虽已不是莘莘学子,求知欲却相对地增加了。对于许多杂七杂八的知识,尤其有兴趣。

像是近几年来看的书,有些是我当年想也没想过,会喜欢看的书:
* 南极、意大利、希腊、西藏、柬埔寨等地的游记让人神往,开拓了我的世界观,不再拘泥于岛国的规范。
* 从小坡到大坡,各个街道路名的由来和故事,新加坡早年的人情跃然于纸上,就像旧上海一样,散发出一种时间的味道。
* 日军占领新加坡,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从轰炸机到大检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未来。
* 看台湾人写新加坡、看前中国大使写新加坡,有时候我们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就像有时我们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另一个角度窥探自己,或许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 海峡两岸的国共之争,南北韩的分裂,政治有时就像是场孩子之间的大闹剧,为了各自的玩具争个面红耳赤。

书中果然真的有黄金屋,从中堆砌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我喜于见到的。

另外,一直都坚信:今日的一切会将成为明日的回忆,所以格外珍惜现在所有。或许因为怀旧,所以更为努力地把自己现有珍惜的,都放在无形的时间囊里,留待若干年后的细嚼。

之前最为悔恨的是,自己在搬家或扫除时丢掉的一些旧事物,因此发誓现在家里不管怎么凌乱,都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留下来。十年、二十年后,当我打开我的时间囊,相信今天埋藏的记忆会带来另一番感触。

朝花夕拾,所以更应当活在当下。

时间,也是愈合伤口的最佳良药。

或许是真的老了,但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可以当个旁观者,能够坐看云起,笑傲江湖。

容许我大笑三声:
哈 哈 哈!



得尔

28 Apr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最近看的几部电视剧,刚好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都有关,在此介绍。

-------------------------------------------------------------------------------------

韩剧《大长今》——— 宫女、医官和官员的斗争


之前对韩剧主观印象就是那种由癌症、兄妹疑云、失忆等桥段组成的婆妈戏,直到最近看的《大长今》,才有所改观。

其实去年7月到台湾的时候,那里已经掀起了“长今”热,除了曾听台湾友人提及之外,在书局也不时看到小说版。最近香港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此剧时,更是收视率节节上升,成为香港老少追看的电视剧。因此,我很纳闷:一部韩国70集电视剧,涉及的又是港台观众不为熟悉的朝鲜历史宫廷电视剧,怎么会如此受到欢迎?直到最近开始追看时,才了解其精彩。

长今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国王主治医官的女性。从入宫当御膳房的宫女,到后来成为医女,整个故事的主人翁感觉上就好像是武侠小说中屡有奇遇的高手。虽不是武侠剧,但杀父之仇、武功尽失等类似武侠小说的情节发展,都非常引人入胜。

最厉害的是编剧,每一集的结尾都能让人秉住呼吸,令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发展。如电视剧的第一集,长今的父亲是一名内禁卫军官,遇到一位道长,给了他三个字,并且告诉军官说他这一生的命运将掌控在三个女人手中:

第一个女人会被他杀死。
他命中会救的第二个女人会因他而死。
第三个女人则会害死他,但却会救活很多人。

后来迷底一一揭晓,让人不胜唏嘘。

故事下来的发展更是精彩绝伦,宫女、官员、御医之间的矛盾渐起。有者因为利益,使出许多诡计。长今虽然遇到许多挫折,但凭着自己的信念,总能绝处逢生,不向恶势力低头。

我还未看完此剧,但奉劝各位,假如没时间,最好不要开始看,因为剧情环环相扣,很容易追看得废寝忘食,沉迷在剧中宫廷的斗争之中。

(最近南韩首都的中文名称从“汉城”改为“首尔”(Seoul),真有些不习惯。。。)


港剧《金枝欲孽》——— 后宫妃子的斗争

港剧之前的题材涉及到的都是朝野的政治斗争,以后宫妃子斗争为主的剧集,《金枝欲孽》应该是第一部。

故事讲述后宫妃子为了皇上的宠爱,有者阿谀奉承、有者笑里藏刀,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电视剧在香港播映时,引起了港人的广泛讨论。很多人都觉得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和现实生活中的办公室政治极为相似,谁是办公室里的如妃娘娘,谁是玉萤,谁又是皇后娘娘。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出各种违背良心的事,看了此剧后除了令人心寒,也可怜这些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明争暗斗的人。这部话题之作拍得相当精彩,值得一看。



日剧《白色巨塔》——— 医生、医疗人员的斗争

医院,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神圣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救命的地方。

但医院就和其他地方一样,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就会有许多矛盾,许多利益冲突,还有许多的争斗。

日剧中很少有长篇剧,大多只有10至12集,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日剧却有24集,分上下两部。两位主角都是医院的医生,但两人对医疗的看法却不一样。有人为当上院长,置病人的安危于不顾,有人为掩盖自己的医疗过失,不惜昧着良心做事。片尾曲用了宁静安详的“Amazing Grace”,当歌声响起,顿时和剧中医疗人员肮脏的手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过仔细想想,有时“坏医生”说的一些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白色巨塔》即将在新加坡播映,有空不妨一看。

-------------------------------------------------------------------------------------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看了这些电视剧,感觉更加深刻。其实只要满足于自己所有,凡是豁达些,或许生活会更开心。


超级电视迷
得尔

5 Apr 2005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最近看书,看电视的内容好像都和死亡有些关系,有感而发。

手机之旅。月亮背后

之前看了一部日剧《她已逝》,故事相当特别。

一个女子在自杀后,三个和她相关的人为了找出她自杀的原因,逐一拜访了女子手机电话簿里的人。参与手机之旅的这三人就包括了她的妹妹,一个自称是她未婚夫的男子,和一个在她生前发生过一夜情的男子。

寻访过程中,勾勒出女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女子和这些人有着不同的故事,而每个人心目中的“她”却又有些不同。在一些人心中,女子活泼开朗,在另一些人心中,她则是个感伤的人。

我常常在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不同人面前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自己吧。一个人的性格本来就极具复杂性,就像我们永远都只看到美丽的月光,但对于月亮背后的阴影却一无所知。一个人性格的多面性是不会完全表露出来的,或许在经过这许多拼拼凑凑之后,你才能看得出一些端倪。


为什么不是我?


上个月到荷兰出差,晚上在饭店无聊之际,看完了茆懿心教授的《一心集》。茆懿心是旅居在新加坡的台湾财经学者,曾经以凌雁的笔名在《联合早报》发表了许多她在新加坡的所见所感。对于新加坡,她可说比一般国人更关心岛国的发展。

不幸的是,茆教授在今年,因癌症而逝世。《一心集》除了收录平时她在早报所发表的专栏文章,也收录了她在获知自己患癌去世之前的一些作品。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一篇,文中作者的友人问她会不会埋怨自己罹患癌症。茆教授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不是我?

她的感言令我想起前年读过的一本散文集《海阔天空》。香港年轻作家子鹜从小患有血友病,因输入受污染的血制品,不幸成为了无辜的爱滋患者。很多人遇到这种事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是我?但他在冷静后却自问:为什么不是我?

子鹜后来不过20几岁就去世了,两年前张艾嘉主演的《天长地久》就是取材他短暂的一生。

我常在想:遇到逆境时,不要先抱怨:为什么是我?Why Me? 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习茆教授和子鹜的精神:为什么不是我? Why Not Me?


陨落的巨星

当年,芝麻龙眼的龙眼走了,黄家驹走了,邓丽君走了,张雨生走了。

前两年,张国荣走了。罗文走了。梅艳芳走了。

今年梁弘志走了,黄沾也走了。

一代人的记忆,或许也只能从他们生前的作品中,寻找当年的情怀。

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

无言。



得尔

26 Nov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求学时,有一首歌曲很琅琅上口,开头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年少怎知愁滋味,虽然我的华文成绩向来很好,却怎么想都想不透:怎么好端端一个日子,会像一张破碎的脸呢?唱到中间,还有一句,“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有段很长的时间,我也不太欣赏浪花里伸出手来的描写,无法想像那是一种怎样的温柔。

  无论如何,这首《恰似你的温柔》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的同辈曾经年复一年地唱着,一直到后来了解为什么有些事得“让它淡淡地来,让它好好地去”时,你我已历尽几许沧桑。

  上世纪70年代,民歌在台湾大学生中流行,当时在念世新传播学院的梁弘志创作了《恰》。1980年,他在《民谣风3》专辑中发表了由蔡琴演唱的这首歌,一夜间,两人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人,而它的歌词更被一些人认为是华语流行音乐中最令人动容的意象诗句。

  梁弘志的作品从表达女性的含蓄温婉转向展露男性的内心世界,不少作品是如《恰》般充满新诗意境和韵味,清新隽永、柔和细腻,又结合时代潮流的民歌创作。他一生创作的歌词高达500多首。除了创作人的身份以外,他还同时身兼广播节目主持人、歌手、唱片公司老板……以及我最喜爱的80年代音乐人之一。

  梁弘志曾经对自己的歌曲成绩自评,并列出前18名,依序是《恰似你的温柔》、《抉择》(蔡琴)、《驿动的心》(姜育恒)、《想飞》(郑怡)、《半梦半醒之间》(谭咏麟)、《像我这样的朋友》(谭咏麟)、《错误的别离》(潘越云)、《面具》(黄莺莺)、《化装舞会》(于台烟)、《透明的你》(张国荣)等。

不能不提的4个经典范例

  这样的排名在每个梁迷心中一定不一样。例如就歌词而言,就有四个经典范例不能不提。

  听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恋,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蔡琴《读你》),恋爱的人岂能没有共鸣?

  对失恋的人,“想起初相见,似地转天旋,当意念改变,如过眼云烟;在季节变换的天空里,你游游荡荡不已,在星月移动的夜空下,像迷迷朦朦轻纱”(苏芮《变》),恰似精准的情绪描写。

  “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驿动的心》),是飘泊浪子的生动写照。

  “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交过的朋友在你生命中,知心的人有几个……这世界啊越来越多的陷阱,越来越冷的感情,当你全部都失落也从不退缩,越来越多的包袱,不能丢的是朋友,当你陷入绝望中,记得最后还有像我这样的朋友”(《像我这样的朋友》),温暖了多少需要友情慰藉的男子汉的心?

  当然还有《明天还要继续》、《请跟我来》、《但愿人长久》等令人回味的旋律。

  今年10月30日凌晨,音乐大师梁弘志不幸身患胰脏癌去世,终年不过44岁。

  今天我已了解当那海风再起,那浪花的手可以如何温柔时,无奈那浪花已不再伸手。



摘录自《联合早报》2004 年 11 月 17 日

得尔

17 Nov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洪先生:

我不是在当天刻意要问你那个问题的。只是如你所言,你对婚姻的期盼感觉上好像比一般人少了那么一点点热忱。我想每个人在结婚前都会感觉到些许彷徨吧,但是我觉得信心还是要有的,毕竟结婚是一辈子的事。

我不是感情专家,在此分享曾经遇到过的一些感情观:

A 在他的感情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另一方的存在。问他在思想上能和对方交流吗?他耸耸肩说还无法达到真正的深层交流。这是不是一种已经成为“惯性”的感情 ?每天重复着和某人在一起生活,因此觉得他就是生命中的另一半?

B已经结婚多年,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结婚前曾和我说,每个人都是因为寂寞才和另一人成为感情的宿侣。他现在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愉快。

C 是我的中学老师,当年新婚回来上课时,他忽然漫不经心地冒出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知怎么的,经过那么多年,我依旧记得当年他说这句话时的语气。

以我现在老大不小的年纪,朋友,同事,长辈也总喜欢关心地询问我的感情状况。看到朋友们一个个都已经成家生小孩,我想我心中多多少少对自己也有种凄凄然之感。但套句徐志摩的肉麻名言: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想我也只有顺其自然吧,哈哈。


得尔

7 Oct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A 和B 和C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法则当中,假设 A = B ,B = C ,那么A 就一定等于C,非常简单的数学逻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并非那么简单,如果A 是B 的好朋友,B 是C 的好朋友,那A和C 却未必会成为好朋友。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有时候你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和另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有时候你甚至会讨厌C,因为你根本无法和C 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奇妙。

之前遇到了一件令我相当困惑的事,在我发电子邮件给一个已婚朋友后,发现他的另一半在他的许可下,每天替他打开电子邮件信箱,阅读邮件。这又令我想到了A 和B 和C的关系。我和他的另一半并不熟络,也没有共同的记忆。我无法想象如果我在电子邮件中把自己的感受赤裸裸地透露,甚至把自己的脆弱面完全显现出来,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你会在毫无准备下,向一个陌生人透露心中的秘密吗?

后来才发现我这位朋友不是唯一的一个,另一个好朋友的情况也一样。后来我就不在电子邮件中说出一些较心里的话了… …



迷恋青春

最近看了日本今年的畅销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再一次肯定了我对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迷恋青春,对于青春的流逝常常显露出一种近乎病态的眷恋。

这本畅销量超越村上春树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故事的主线讲述一个高中生如何面对自己爱人的即将逝世,暗线则是高中生爷爷年轻时无疾而终的恋情。高中生甚至和爷爷一起到爷爷恋人的坟墓把骨灰偷走,自己最终面对已逝恋人的骨灰时却显得不知所措。

故事虽然简单,但因为结构上来回在现在和从前之间游走,所以相当吸引人。在地铁车厢看完时,虽然身处在人群当中,但是顿时却有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仿佛时间是静止了。尤其是最后男主角和后来的女伴回到以前的校园,更有种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整个故事没有哀号痛哭,但那种心中的痛,却令人感伤。

为什么我之前说日本人迷恋青春呢?你看日本的演艺界,当红偶像都是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另外,在短暂的樱花绽放时期,日本人常常为了欣赏樱花而趋之若鹜。日本的色情行业,更是变态的青春迷恋,穿着水手服的女高中生永远受老头子的青睐。

这部小说已经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了,成为今年日本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的佼佼者,希望有幸能在新加坡看得到。


得尔

5 Oct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Ivo是我在山打根认识的新朋友,来自荷兰,很年轻,五年前走出家的保护伞,就一直在外面浪荡。所谓的浪荡,是褒义词,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循规蹈矩的人,如果有条件不务正业,为什么不呢?

  他东打工西打工,大学念医科,于是和学校教授关系很好。教授研究亚洲人的基因,所以有亚洲的短期工作,就会带着Ivo,到亚洲最偏远的地方收集人类基因标本。在幽黑的热带雨林中,他说着不丹的故事,怎样和不丹王妃成为邻居。

  他现在在山打根的森林里当义工,已经五个月了,每天带着游客到森林里寻找野象和鳄鱼。当天晚上,我们就看见了50只亚洲野象,在森林河边吃着野生的甘蔗。天空慢慢转蓝变黑,手电筒照到丛林里一双双发着红光的眼睛,它们的生命的选择,我们又了解多少。

  西方年轻人喜欢毕业后去一趟长途旅行,而且一定要到亚洲来,尤其是东南亚一带,除了消费便宜之外,遥远而神秘的东南亚更能满足他们对东方的想像,所以往往西方人比我们更了解(或误解)东南亚,知道东南亚有什么好玩和独特的地方。Taking a gap year成为他们成人礼的一个仪式,当然还有人被旅行虫一咬,就忘记回家,过着无根的生活。

  无根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那肯定比配套式的选择更有挑战性,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因为我们有站在十字路口的机会,有时间想想自己的去留和方向。有人想也不想往有光的地方走;有人心有不甘跟着大众;有人战战兢兢往森林的深处踏出一步。

  我们当中有人问他,快乐吗?他想了想,说: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所以无法给个答案。或许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从来都不会想自己快不快乐。     (传自香港)

作者电邮:

yexiaozhong@hotmail.com


摘录自《联合早报》2004 年 9 月 22 日

得尔

22 Sep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把氧气释放,渐失重心,让地心引力牵引,慢慢沉入25米的深蓝。自从学会潜水后,一个目的地就在心中长成手,无声的召唤着你,总有一天你不能漠视它,于是你应约了。我来到了西巴丹。

  深蓝里有游鱼阵阵,珊瑚摆摆,叫得出名字的,还有我第一次认识的,我都要向它们打声招呼:好久不见。阳光灿烂,海底世界仿佛被打了灯光,照得晶莹剔透,华美如宫殿,虾将蟹兵把关。

  成千上万的barracuda形成十几米高的鱼墙,把我们包围,不知道是我们看鱼,还是鱼看我们。游近它们,就马上迅速转换造型。身边群鲨悠游而过,西巴丹潜水点的名字都取得十分贴切,甚至有点惊心动魄,这个潜水点叫做:群鲨大道。

  我抬头,一群蝴蝶鱼,好像刚放了学的小孩,一起回家;一对拍拖的鹰嘴海龟,一起游向更深的深蓝,我们去不到的神秘之境;一只老海龟,趴在水中的礁石上,一脸忧郁的样子,等待失约的情人。

  海底世界成双成队,在岛上认识的日本人看了很有感触,也是一个人旅行,我们聊得十分投契。潜水前,他告诉我原本是两个人一起来的,但后来同伴爽约了,机票和一切都定好了,只好硬着头皮来了。

  这样的事情,我遇见太多了,和朋友定下的旅行约定,到了最后一分钟,总有一方放弃了,理由不外是老板不放人,或自己走不开,或者还有另一个目的地更吸引人。我听了,耸耸肩,不以为意。

  潜水后,日本人才告诉我,他老婆最近去世了。原本这趟旅行就是和她一起来的。他粉红的潜水鞋,很女性化,其实就是属于老婆的,穿上它,潜进相约的旅行诺言中,好像这样就不曾有人失约。他们还是一起来了。

作者电邮:

yexiaozhong@hotmail.com



摘录自《联合早报》2004 年 9 月 15 日

得尔

15 Sep 2004
Author: de-er
•Sunday, December 18, 2005

我们唱一首□□的歌
(所有的人回到17岁的路口和记忆合唱分手快乐)

一首动人的歌
(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我没有□□也没有)

唱出我们的希望
(我曾经以为我俩的相遇是靠在不锈钢做的雕栏玉砌)

唱出我们的奔放
(我累了我的爱人在我眼中有两个你三个你万个你)

我们唱一首□□的歌
(在梦里我回到城堡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翻着抽屉寻着你名字)

一首美丽的歌
(爱与不爱都不能逃避于是我们选择了折衷和统一)

这里是球场上的笑语
(看清楚掠过的影子才知道连自己也是个陌生的人)

那边是□□□的书声
(读马丁路德那个微雨的早晨雨那么长一直点点点滴滴到今天)

□□哟   我们的□□
(思念是一种很乱的东西)

永远伫立  坚定不移
(假如我退出我只是说假如)

□□哟   我们的□□
(现在开始每次醒来我都怕自己不在)

肩负重任  百年树人
(是谁和谁的心还刻在那年的树身上蝉声里?)

我们来唱一首□□的歌
(对你不知道是来不及习惯还是已没有二十年的力气去爱)

一首永远的歌
(坚持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唱出我们的光明前程
(天亮说晚安一夜之间变成中年的街灯还在傻傻地亮)

唱出□□的精神
(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什么都愿意为你)




*注:《唱一首□□的歌》是我在22年前为母校写的一首歌。当年没想过,后来这首歌会传唱到每个城堡的子女心里。每个唱过它的人,也都没有想过,这首歌竟然唱不到一百年(虽说百年树人),就因母校“改名”,而有了一个唱或不唱下去的暧昧身份。多年前的危楼事件,将许多校友和学生的心,联系得更紧密。想不到一个名字的失去,可以让三十年来无数校友的记忆和感情“失语”。我仍然爱我的母校,不管它叫什么名字。然而我能够说我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吗?就连一首流行歌曲,都可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意义,更何况对母校的感情,绝不是一种短暂的“流行”?这首歌也许将在校友心中继续传唱,只是我们的后代,会不会把它听成“传说”呢?




摘录自《联合早报》2004 年 8 月 3 日

得尔

3 Aug 2004